汇丰配资 宋代男性为何喜欢头戴簪花?_宋朝_社会风尚_皇室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朝代。虽然它因为自身军事上的弱势而招致一片骂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宋朝在文化与经济上的创造却又是无比丰富灿烂的,极大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在宋朝时期,一种令今人感到奇怪的行为——男子头戴簪花却成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社会风尚之一,是宋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归因于当时特殊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这也算是宋朝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了。
一、宋朝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其簪花现象
1、宫廷皇家的大力推动是重要原因
展开剩余89%最早从南北朝开始,在我国古代以皇帝和亲王为首的一众上层统治者之间就已经开始有了簪花的习惯,到了唐朝时期更是流行成风,并不稀奇。
在簪花的选择上,唐朝皇帝们大多都偏好牡丹,一来是因为牡丹花本身较为艳丽,对追求雍容华贵的贵族来说是突出他们身份的不二之选;
二来是因为当时的牡丹花的价格较为昂贵,古代的普通民众无法负担,其中一些特殊的品种如姚黄更是如此,从而更加凸显出牡丹花的高贵和皇室的不平凡。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簪花也是古代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体现之一。
而到了宋朝时期,这种簪花行为也自然而然地变得更加流行,并且开始从上层统治阶级逐渐下沉到普通民众当中,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其中原因主要有二。
一方面,宋朝皇室本身对簪花无比喜爱,这使得他们往往将簪花作为一种赏赐给予那些他们看重的大臣,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久而久之,簪花便开始不再仅仅为皇室一家独有,开始在社会内大范围传播。另一方面,虽然宋朝本身商品经济相当发达,宋朝政府每年也能获得大量税收,但由于其政治体制造成的三冗问题和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又使宋朝呈现出一种钱收得多用得更多的情况。
为了减轻财政上的压力,宋朝皇帝不得不将一些金银珠宝类的物质赏赐换成更具象征意义的花,这也算是无奈之举。
随着时间的发展,簪花也不再仅仅只是一种习俗,而是也开始形成一整套的规则礼仪,成了维护古代封建等级社会的重要工具。
当时皇室根据花的颜色、种类、大小、质量等作为分别等级的标准,一一分发给大臣,“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花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
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但需要注意的是,宋朝的簪花习俗也并非一开始就十分流行,如当初司马光在受到簪花的赏赐之时便不愿意佩戴上去,或许是无法欣赏这种美感。
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宋朝皇室反倒不再簪花了,因为簪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尚,皇室簪花已经不再能够凸显出他们的身份。简单来说,皇室就是得玩一些和平民不一样的才行。
2、文人本身对花朵有着非同一般的喜爱
在中国古代社会,花朵在文人们的眼中往往都有着意义不同却深度相同的内涵,如梅花被认为是百折不挠、不畏严寒的代表,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菊花在陶渊明的笔下是隐逸高雅的代表。
也正因此,对文人士大夫们来说,簪戴不同意蕴的花往往能够显现出他们不同的心绪和节操,作为自己抒发感情的一大工具。
而在宋朝时期,这种感情抒发也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频繁和平常。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如此之高也只有在宋朝时期才有,这也是得益于宋朝独特的社会环境,是宋朝最大的特点之一。
在宋朝初期,为了使之前唐末五代以来社会的尚武之风转变为文治之风和宋朝统治者本身对武将的忌惮,宋朝制定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政策,使文人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整个宋朝社会的文人风气也变得异常兴盛。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汇丰配资,文人们无论是自我表达的欲望还是创作环境都得到提升和改善,是推动宋朝文化繁荣的重要原因。
另外,宋朝在军事上自建国以来对外就一直处于弱势当中,为了抵消因为这种军事上的弱势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宋朝文人们自然只能在思想上极尽豁达乐观,同时将花作为自己重要的表达心绪的工具,这便促进了宋朝簪花现象的繁荣。
纵观宋朝历史,我们能发现诸多与簪花有关的诗词,如赵葵的《赏花》中“偷闲把酒簪花去,不似儿童笑语暄”,又如陆游《即席》中的“醉中起舞递相属,坐上簪花常作先”。
可以说,簪花已经成了宋朝文人们的必备行为,甚至成为一种热爱国家与汉文化的独特标志。当位于异地或者异国之时,簪花一朵,表达内心对故人故国的思念。
也正是在这些文人士大夫的推动之下,簪花这种习俗才能更广泛和深入地进入宋朝全体民众当中,以至于成为社会风尚。但如果想一想,如陆游、辛弃疾那样的坚定的主战派、那样铁骨铮铮的汉子,头戴一朵簪花,也不得不说是一种别样的“风景”。
3、普通民众出于消灾祈福的心理开始簪花
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人们的迷信思想极为浓厚,消灾祈福活动就成了他们日常生活当中相当重要的内容,簪花便是这种活动的重要载体。
以茱萸为例,茱萸本身就具有较为浓烈的气味,这使其天生就更加容易获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并且有了消灾避邪的意味;
宋朝建国后又一直对重阳节持重视程度,两种因素结合之下便使得头戴茱萸变得极为流行起来。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重阳节的吉祥之物又逐渐从茱萸变成了菊花,人们登高望远、头戴花朵、饮酒唱歌,最终构成了一幅平淡真实的图画,是古代普通人生活的体现。
另外,簪花在当时还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前文已经说道,宋朝皇帝往往将簪花作为一种赏赐臣子的行为,那些新科进士便是这种行为的主体之一。
当这些进士从皇宫当中出来后,他们的簪花在很多时候都会被旁人抢夺而去,其原因就是想借状元郎头上的这朵花来沾沾喜气、盼望自己以后也能如愿登科。
即便是那些无法通过科举的人也一样对簪花有着强烈的追求和热爱,其目的就是在心理上求得一个同等的尊重和安慰,算是古代功名社会的体现之一。
进士们对这种情况也并不介意,甚至还有进士因为无人抢夺自己的花而自嘲的。除了考试方面外,祝寿也是一个重要内容,尤其当宋朝将簪花变得礼仪化之后,在祝寿时簪花已经成为一种不合乎规范的行为。
二、男子簪花在宋朝时期的具体体现
作为百花齐放的季节,春天在宋朝时期可谓热闹无比。为了展现出不同类型花朵的美感,当时甚至还有着专门的“花朝节”,男子簪花习俗之兴盛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宋朝男子对以前的迎春礼做出了一定改变,用各种名贵材料编织成假花佩戴到头上,“《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帧,今世或剪彩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镂金银或缯绢为之,戴于首。”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深受唐朝皇帝喜爱、被他们视作自己身份象征的牡丹花在宋朝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普遍和平民化的花朵,每到牡丹盛开的时节便有一大批人头戴牡丹,形成了一片繁荣的景象。
在宋真宗时期,为了加强皇室权威和维护社会稳定,宋朝统治者在此时订立了大量礼仪制度,各种与簪花有关的规矩也相继产生。
每当举行大型宴会或者活动时,皇帝都会赏赐簪花,从上层大臣到下层小吏,从开始到结束都需要佩戴簪花,那场面好不壮观,“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宋朝还规定,当赦免或者处死犯人之时,狱卒也需要簪花,如《水浒传》中的一枝花蔡庆就曾经在监狱当中工作,这可能也是其名号的由来。
至于诸如在立春、重阳以及考取功名等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上面,簪花更是常态,成了宋朝人生活必不可缺的内容。到了这个时候,簪花早已超越其本身的娱乐意义,成了某种政治活动。
三、总结
总的来说,宋朝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兴盛且广泛的簪花活动,很大程度上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
无论是宫廷皇室们的大力推动还是文人士大夫们的喜爱,抑或是普通民众自发的使用,都是促进宋朝簪花活动的兴盛的重要原因。
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习俗总是显得有些别扭,但如果切身实地的位于宋朝社会汇丰配资,这种行为想必也便不会显得那么刺眼了。也正是因为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俗,才最终造就了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
发布于:天津市有富策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